多年专注制冷设备/冷库工程
18376667466
随着城乡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升级需求日益增长,生鲜电商、新零售、新餐饮等新业态、新模式也亟须冷链物流作为供应链保障。虽然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,但国内生鲜食材的流通渠道仍是以传统批发市场 - 零售商 - 消费者的模式为主,流通渠道环节断链严重,配套设施不完善,再加上消费群体冷链意识的薄弱,造成我国农产品的冷链流通率低。据商务部数据显示,我国果蔬、肉类和水产品的综合冷链流通率不到40%,与欧美等发达地区均在90%以上的数据相差甚远。尤其是冷链物流链条的两端:“最初一公里”及“最后一公里”经常出现断链现象,“最初一公里”缺乏产地预冷设施、保温包装设施等,“最后一公里”冷冻质量难以保障。我国农产品的冷链流通率提高空间巨大,给冷链企业、冷链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机遇。
扶持农产品的生产企业、种植或养殖大户、农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者自建冷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生产者建设产地冷库既能从根本上稳定农产品供应,也能增强其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,还能从源头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,保证农产品顺利出村,高质量进城,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。
广西产地冷库是冷链源头的网络基点,根据不同的农产品冷藏储存需求,分区、分片整合各地域资源,依托县、区布局相应的产地冷库可以有效改善公共冷库设施条件,强化产地预冷、仓储保鲜等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前端工艺。
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,可以通过产地冷库拓展冷链物流基地的仓储、分拣、加工、产地直销等功能,建立交易展示、安全检测、溯源查询、统仓统配等功能,增强农产品品控能力,完善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品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证配套,着力打造地域性特色鲜明、品质一流的农产品品牌。
1产地冷库发展有助于补齐我国冷链物流短板
目前我国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充分、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,田间地头预冷、冷链加工、冷藏设施普遍不足,机械化、自动化程度低,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不畅、效率低,“最先一公里”成本高,产地冷链物流是我国冷链物流的短板和痛点。《“十四五”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也提出了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布局、产地冷链服务网络、产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具体工作,并规划了产地保鲜设施建设工程、移动冷库推广应用工程等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工程。发展产地冷库有助于解决我国冷链物流的短板和痛点,南宁市冷冻库也符合我国冷链物流体系总体布局方向。
2产地冷库发展助力乡村振兴,促进农民增收
我国农产品产后耗损严重。据专家测算,我国农户储粮、马铃薯、水果、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% ~ 11%、15% ~ 20%、15% ~ 20%和20% ~ 25%,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。折算经济损失在3000亿元以上。而在发达国家,果蔬损失率一般控制在5%以下,其中,美国的农产品全产业链以冷链物流为支撑,果蔬从田间到餐桌过程中的损失率仅有1% ~ 2%。同时,生鲜农产品在成熟旺季集中上市,受保鲜储运能力制约,“卖难”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的问题突出,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。发展产地冷库,既可以有效降低损失率,减少产后耗损;又可以实现错峰错季上市,延长销售期,促进农民稳定增收。
3产地冷库发展有助于建立冷藏储备和应急保供机制,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
市场失灵常导致部分农产品出现短期供需失衡、价格大幅波动,依托产地建立冷藏储备和应急保供等机制,有效调节市场供给,缓解供需矛盾,稳市场、惠民生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,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,解决农产品供给周期性和消费连续性之间的矛盾;降低农产品产后耗损,保障市场有效供应量,稳定价格,避免出现“菜贱伤农、菜贵伤民"的情况。
4形成农产品流通产业集聚效应,推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
农产品冷链与农业生产种植、食品加工业、零售餐饮业、交通运输业、设备制造业等具有极强的关联性。产地冷库的建设能够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,通过产业集群、协同效应等产生大于甚至数倍于冷链投入的整体经济效益。发展产地冷库,有利于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服务体系,有助于推动农产品生产、加工及服务环节的纵向一体化,形成以城带乡、以销促产、城乡融合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格局,促进产销对接、团购直配等新流通服务方式发展。广西冷库制冷安装厂家另外,产地冷库的建设还可以指引农业产业发展,衍生与农产品交易相关的金融行业,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交易双方信息不流通的问题,促成生产商与批发商的商品交易,保障双方利益,解决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等问题。
上一篇:百色市冷库对食品保鲜的重要性
下一篇:柳州市冷库竟有这么多种类?